去别人家大学“串门”上课?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跨校课程互选

2022-09-07 10:59:07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交叉创新实践课——数字医疗”课上,选择这门课的其他学校学生,也可以一起学医疗信息智能化实践知识;在南方科技大学“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课上,选择这门课的其他学校学子,可以共同学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前沿知识……去别人家大学“串门”上课的愿望,本学期将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成为现实。

日,深圳市教育局印发《深圳西丽湖科教城片区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本学期起,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5所高校的学生,可参与2022秋季学期“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跨校课程互选计划,进行5校间的跨校选课。

5所高校在本学期,积极推选学科优势大、师资力量强、教学水高的精品课程,作为互选课程,供5校学生选修。部分课程实现学分互认,满足学生跨校学需求。据悉,5校在2022年秋季学期,共推选出79门共享互选课程、1142个选课名额。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社会学专题讲座”、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纳米科技:毫末之间改变世界”、南方科技大学的“凝聚态物理讲坛”……互选课程的覆盖面广,上“天”入“地”,文理兼备,体艺全能,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科技、先进管理、文化艺术、电子科技等多学科、多领域、多元化课程。

互选课程还具有交叉融合的特色,既国际又本土,既新潮又传统,既理论又实际。学生不仅能学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在全英文授课的课程中汲取知识;既能找到理论基础教学,也能发现具体研究方法传授。

此次课程层次涵盖研究生和本科课程,课程类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双一流”建设学科课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科学实验课程等,高度体现各校教学水和特色。互选课程具备前沿特点,汇聚了国内高水大学高水教师的智慧,强调学生主动学和自主学,突出研究和创新,旨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与探索热情,更好地助力学生提升竞争力与创造力。

本次5校之间的互选课程不仅限于“慕课”,师生也不仅限于“云端”相见。在疫情形势稳,以及严格遵守防疫要求、课堂管理相关要求的前提下,5校的同学们可以互相“串门”,实地感受5所学校在师资、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方面的资源,感受不同高校的文化和气质。

另外,记者在南方科大本科教学网了解到,此次跨校课程选课活动中,原则上每名学生限选1门校外共享课程。学生选课后,经考核合格,所获得的相应课程学分可认定为学校对应通识选修类别的课程学分。

据介绍,深圳5高校启动课程跨校互选,能够充分发挥西丽湖科教城片区“双一流”高校及学科、人才集聚效应,更好满足学生个化学和发展需求,促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高校人才共育、交流协作,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圳大学城还在积极探索5校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学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途径。( 记者 刘盾)

编辑:Edt_66

最近更新

去别人家大学“串门”上课?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跨校课程互选
河北邯郸:严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违规跨区域招生
每年新招500至1000名教师 宝安“雏鹰计划”让我受益匪浅
“宁波素质教育平台”上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数字画像”
培养未来职业教育“大先生” 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出席开学典礼
东京奥运会金牌得主杨倩:走下领奖台 一切从零开始
辽宁守护舌尖安全 护航秋季开学
中央编办四局副局长张文斌: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统一
每年表彰教师6万余名!浙江教师队伍十年建设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发展改革委:始终将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教育部:将持续打造“大国良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住建部:全国36万青年教师通过公租房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守护花开与法“童”行 金华开展百场讲座进校园活动
国家发改委:支持教师队伍建设 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北京学生返校后7日内不开展线下聚集性活动 返校后7日内加密核酸检测频次
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
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打通残障学生“职业教育”就业安置通道
聚焦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关键着力点 高职院校这样做
致敬每一个平凡且勇敢的你!三亚多所学校迎来“开学第一课”
服贸会教育高峰论坛:共筑高质量发展新篇
教育部:48所部属高校启动对口托管帮扶工作
“奋斗成就梦想” 山西全省中小学生积极观看《开学第一课》
“四管齐下” 武汉市公安局护校安园在行动
劳动课带火了“儿童厨具” 这些法律风险你知道吗?
北京本市所有新任市级中小学法治副校长 副园长全部持证上岗
北京全市开展秋季开学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海淀公安为大一新生们上好开学“反诈第一课”
张艺谋出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将与学生相约课堂
北京所有新任市级中小学法治副校长 副园长全部持证上岗
教育部:十年来全国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