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当下教育模式存在三种割裂,不突破教育底层思维,就会治标不治本

2023-01-25 07:38:55 来源: 外滩教育

看点 什么才是通向未来的教育?在考察了多所国内外的学校后,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顾远认为,当下教育正存在着三种割裂。除非改变教育的底层思维,否则即便是借助高科技,我们也不能弥合裂缝、打破教育原有的桎梏。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Lulu


【资料图】

春节假期

与大家共度佳节

我们总说,要为孩子选择好的教育。可是,怎样的教育才算是“好”?

板书变成了投影,再到现在的电子屏;磁带、广播变成了CD,再到现在网络一搜就有的海量学习资源;从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加入小组讨论、PBL探究……

科技、资源获取、课堂设计,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让学习条件变得比以前更好。但是, 如果没有突破教育思维上的一些桎梏,那么即便有了更高级的“形”,可能也没有把握其中的“神”。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顾远,在多年的教育观察和思考中发现, 教育要实现真正的质变,就要改变教育的范式,也就是我们头脑中对“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设想。

在新书《教育3.0》中,他提出了“教育3.0”的图景。在这个教育进化的过程中, 属于“教育1.0”的范式是必然也必须要打破的。

教育1.0的模式下,学习者就像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而教师则是全知全能的输出者。其中暗含的逻辑包括“教育等于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学科知识”、“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的灌输,以及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

教育2.0则是当下很多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采用的形态,比如PBL、探究式学习、STEAM教育模式等。这个时期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沟通、联结、合作、探究知识的结构,教师则像个交响乐团的指挥。

到了 教育3.0,教师更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整个学习社区呈现出网状的结构。

拿当下的教育模式来说,顾远认为,其中存在三种割裂: 角色和全人的割裂;学习和成长的割裂;目标和手段的割裂。

这三者也体现了“教育1.0”到“教育3.0”之间的差距,因而也对应了教育的三个进化方向: 身心完整、目标进化、自我管理

“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

在与顾远的深谈中,外滩君也从三个割裂与进化,由浅入深地感受到了“教育3.0”可以怎样从愿景变为现实。

将师生从身份标签里解放,

是全人教育的底层逻辑

先来谈谈当下教育中的第一个割裂,也就是 角色和全人的割裂

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家长开始选择和实践全人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仅仅是学习机器,或者知识容器,确实是教育上的重要反思。

但另一方面, “老师”“学生”等等的标签,却又在无形中阻碍真正的全人教育。

一位德国校长曾问过顾远这样一个问题:“回忆你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老师走进教室,和全班同学说:‘同学们,我今天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情绪不是很好,大家能不能给我五分钟让我调整一下?’”

顾远在当时和后来思考过多次,但答案都是“没有”。

“老师自己首先是一个人。”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但顾远话锋一转,“可一旦他成为老师,外界关注的就只剩老师这个身份了。 而老师角色的种种规范和要求,都反映了我们对于教育的想象和期待。”

这些想象和期待就是“教育1.0”的经典范式体现:

比如老师被认为应该掌握知识的权威,这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教育是单向灌输知识,而老师就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比如老师被期望永远不会出错,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学习的知识是固定的;

再比如老师被认为是不能展露情绪的,因为这样才有职业素养……

同样的,成为“学生”的孩子也被寄予了种种期待:

上学时被父母叮嘱“要听老师的话”,而不是被问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学习中也总在思考“老师/出题者希望我给出怎样的回答”,而不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试想,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体验过全人的状态,不能向孩子展露一个完整的人是怎样的,该如何支持孩子的全人发展?

当孩子们也渐渐习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将这个习惯延续到成年,全人教育又该如何实现?

于是, 身心完整就成了教育的进化之一。这个想法也引领着很多学校往全人教育方向努力。但在顾远看来,有很多全人教育的实践仍然没有打破教育1.0的范式:

认为教育是要传递学科知识,于是“全人”变成了更“全面的知识体系”。孩子们现在不仅要学贯中西,还要博古通今;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学得越来越多;

还有认为全人教育就是在“德智体美劳”上各自发展,学科课程只管学科,德育课只管德育,全面发展变成了孤立发展。

顾远举了个例子,台北和平实验国小不按照学科来授课,而是用主题来规划教学,于是,他看到一群孩子在烹饪,并且把做好的东西标上销售的价格。

食育、数学、财商教育的内容都被整合到了一起,而不是让孩子“这两个小时发展‘智’,后两个小时发展‘德’”。

顾远认为, 全人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起点和过程,而不是实现结果的手段。

教育起点上的全人就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放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理解他们。

顾远曾参与过一次关于人工智能的论坛,会上有一派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而反对者提出,人工智能再智能,也只能看到孩子哪个知识点没学好,却不能考虑到背后的原因。

是因为没吃早饭?还是晚上没睡好?还是跟同学闹矛盾了?而考虑到这些因素恰恰是全人教育的要素。

再说作为教育的过程, 全人则意味着要让孩子去理解、感知、参与世界,教育者也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多样化发展。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多样化并不等同于大量的金钱投入,它不仅可以是物质层面的布置新的现成的教具, 也可以是利用已有的素材和孩子们共创的、涌现的。这背后也离不开教育中,孩子们的情绪情感和互动方式相互匹配,激发创造力。

比如成都A4美术馆今年的iSTART儿童艺术节上,既有留守儿童和乡村孩子们创作的诗歌,经过拆解和糅合零散的词语变成了一首首小诗,也有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城北小学的小朋友的《竹韵乡情》,孩子们利用当地特产竹子制作了玩具,甚至还有家人们需要的工具。

《竹韵乡情》

有些学校则因地制宜地实现了“一室多用”“一物多用”:多功能室可以是会议室,也可以是教学的教室;教室外的墙壁孩子们可以随时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或是记录下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而不必是只是一面墙。这些都是多样化的成功例子。

所以,全人教育需要的是在起点和过程上下功夫。至于教育的结果会导向哪里,比如孩子们对什么学科感兴趣,在哪方面有特别的专长,应该是孩子们自身发展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被规定的。

把成长作为学习的目标,

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原动力

第二个割裂是 学习和成长的割裂,这也关系到教育的目的。

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问:“学这个有什么用啊?”常见的回答有这么说的“你长大就知道了”,或者是“不好好学习以后找不到好工作”。

似乎必须现在吃很多苦去学习,以后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把原本相辅相成的学习和成长硬生生割裂成了两个阶段。

还有 学习内容和全人发展的割裂

在教育1.0的范式中,大家总会把学习等同于学科学习、知识点的学习,因而忽略了素养培养,比如很多孩子们背下了数学、物理公式,却没有培养到推导、总结的能力。

就算有时候有了素养培养的意识,实际却还是和真正的成长发展需求割裂了,比如很多实验课就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做一遍,提问、思考、试错、总结这些更重要的能力,反而都已经由书做好了。

“有时候我们忽略了学习不是目的,成长才是, 学习是以成长发展为目标的。”顾远说,“学习更像是一种天性。每个人天生都是爱学习的, 教育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学习天性。”

在维也纳一所小微学校里,一个男孩曾主动向顾远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原来,他对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的议题特别感兴趣,正在这个主题下开展探究学习。

可谁能想到,这个男孩刚转学来时,因为不适应要自己参与制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开始的半年他都茫然无措,每天只在学校里写诗。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他发现自己的家庭其实就影响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他的父母来自不同的国家,还都有过不止一次的跨种族婚姻,所以多元文化和少数族裔话题自然而然地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因此, 目标进化,就是教育的另一个进化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目标应该是学习者在自己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涌现出来的,并根据需求和遇到的问题不断进化,而学习则始终助力着自己的成长。

一提到“真实世界”“成长”,PBL可能是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的教学方法。不过也有很多老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断陷入瓶颈——设计的主题孩子不感兴趣,设计的项目不够真实——为此绞尽脑汁。

但顾远认为,教育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恰恰不应该由老师来设计,而是应该让孩子们来提。 老师要做的是追问自己:“我该如何帮助学习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天性?”

就比如说游学,现在有很多项目就非常注重“客户体验“,甚至把事无巨细的安排作为卖点宣传。但是,群岛教育社区里的“青蓝共学社”就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去年的西安游学就没有提前设计行程,而是让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自己决定要去哪里,要做什么。

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喜欢历史的孩子决定去参观博物馆,而对“西安的出租车为什么有不同颜色”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孩子则在街头开展了调研。当孩子们的意见出现分歧时,老师也没有急着出面去调解或是做决定,孩子们自己想到了用民主议事的方式协商解决问题。

因为天性和兴趣,孩子们的学习自然发生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孩子们也因为没有老师的代劳,实现了成长。所以,与其闭门造车地给孩子们设计好成套的学习内容,探究主题,有时不如直接去观察孩子,问问他们想知道什么。而PBL也只是万千教学形式中的一种而已。

“其实我觉得只要有一 个足够安全、自在、包容、鼓励的环,孩子们一定能提出各种各样的好问题。”

顾远还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就是由一个孩子提出来的——“手机充上电以后会不会变得更重?” 这可能是很多成年人想不到的,或者不会放在教学设计里的问题,但它却是孩子们真实感兴趣的。

所以,“在意外中学习,在混序中成长”可能才是学习和成长应有的状态 。

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凭空获得的,

而是在大人的“放手”中锻炼出来的

目标和手段的割裂,就是第三个教育的割裂。

一方面,我们希望教育可以让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成年人却很少真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学习内容,自己管理学习进度。 这体现了当下的教育和我们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之间的脱节。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现实社会对人的要求是能与他人合作,能熟练运用网络,能解决问题,但考试的形式却没有变,独立的纸笔考试,不能与别人交流,也不能使用辅助技术。我们期望培养的能力和评估手段之间出现了矛盾。

针对目标和手段的割裂,顾远总结出了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宏观维度。

教育者已经设定好了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节奏等,目标就是按计划完成这个内容。什么时候学什么,什么时候该复习,什么时候该考试,都是固定了的。而孩子们的随性发声,则会被视为教学的阻碍。

第二个是意识层面上是不相信孩子。

“我觉得这是成年人的傲慢。”顾远说道,“成年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所以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就需要事事被成年人安排好。”而如果孩子们从来没有自己安排的机会,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又从哪里来?

第三个是技术层面上成年人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要给孩子们自我管理、决策的机会,可是由于自身成长过程中就缺乏这种经历,所以也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提供给这样的机会。

在群岛教育社区,就有这样一个关于手机使用问题的故事。

木木既是一位创新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六年级孩子的妈妈。女儿升六年级时,木木和丈夫一起送了她一部手机,约定只有晚上睡觉时不可以把手机带在身边,其他时间女儿可以自由支配手机的使用。

可是有一天,木木发现原本留在客厅的手机不见了,生气的她紧接着就发现女儿在房间装睡,而手机还在发热。

不过第二天,冷静下来的木木开始思考手机到底该由谁来管理:一直以来,女儿使用手机,既没有影响视力,也没有影响学习,而且手机也只是用来娱乐、社交和学习,比如听歌追剧、画画、聊天,偶尔查查学习资料,玩游戏也没有沉迷。那天偷拿手机也是因为和一位朋友约好了,打完游戏后再聊聊天。

用限制和惩罚当然可以让孩子远离手机,但从长期来看,自己希望看到的不是孩子不用手机,而是成为一个自律负责的人,不沉迷玩手机。

这样通盘考虑下来,木木还是决定把手机还给女儿,也是把自控的机会留给了女儿。虽然初次的家庭会议上,木木和女儿没能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但随着对彼此更加深入地了解,改变也在一点点发生。

所以 ,自我管理就是目标和手段统一之后,教育发生的进化。

看到这里,老师和家长可能会担心,让孩子自我管理,他们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岂不是误人子弟了?其实,自我管理并不意味着还没有限制的自由, 孩子们在管理中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顾远说,老师和家长应该关心的,不是怎么让孩子们学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是怎样让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内容产生兴趣。

顾远曾在一所学校看到这样有趣的一幕:一年级的孩子跑进办公室,急吼吼地请四年级的老师教自己测量和计算,原来这群一年级的孩子正在搭鸡窝,可是却不会测量和计算鸡窝的大小,于是他们便主动去请教四年级的老师。

而换作其他情况,恐怕很少有人会说自己对数学很感兴趣。所以,目标进化和自我管理其实也体现了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平衡。

所以,从教育的三种割裂和进化看来,教育从1.0到3.0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与时俱进,更加重要的还是 对教育的想象和理解需要更新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台电脑,比起软件的推陈出新,真正的质变肯定发生在操作系统更新换代的时候。

顾远说道,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迷茫的时候,不要总想着让教育去实现功利的目标,不妨从美国教育学家 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中找找答案:怎样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一看卷入程度,是不是头脑、身体、心理都愿意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看主动投入,学习的主题、进度都由自己挑选,所以对学习的渴望也愈发浓厚;

三看渗透,学习是不是给人带来了全方面的发展,比如通过学习温度,是不是也理解了环卫工人的感受;

四看自我评价,孩子们有没有自我评价的机会,而不是什么都由大人说了算。

教育的形式总在反映背后的教育思维、教育想象。

要实现教育的质变,只改变“形”是不够的,甚至是迷惑人的,只有跳出原有的教育思维模式,教育的质变才有可能实现。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编辑:Edt_58

最近更新

愿你带着欧亚DNA远行——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_世界热资讯
访企拓岗促就业|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行赴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洽谈校企合作事宜
牛津大学发布2023年度录取报告!录取3271人_全球观焦点
【时快讯】创新高!深圳202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12.45万人
哥大宣布永久退出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评选!
天天关注:深圳再添一国际高中
北京将新建一所一贯制民办国际化学校
新疆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合格人员名单公示(共709人)
呼和浩特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资格证书发放通知
每日视点!重庆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资格复核通知
兴安盟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考试合格人员证书领取通知
福建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考后资格核查通知 热文
2023山西省运城河津市教育人才引进公告-信息
2023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拟聘人员公示
2023湖北服装表演高考分数线(含2021-2022历年)
即时:2023山东编导本科分数线多少分(含2021-2022历年)
2023赣南医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天天观察
2023湖北美术生本科分数线多少分(含2021-2022年)
2023湖北艺术生本科分数线多少分(含2021-2022年)
世界观察:印度尼西亚很快要禁止这一金属原料的出口
9.21正式发售:《收获日3》开发者日志曝光 共通社群建立-看热讯
【天天时快讯】2023年5月国内VA、VE出口量环比增长,VC出口量同比环比下降
快手官方不给热度怎么办?如何增加快手流量? 全球新动态
安徽太湖:“典”亮美好生活 营造浓厚学法氛围_播资讯
【世界时快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举行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专题培训
今日观点!精准发力,靶向引才——四川农业大学大力加强辅导员及教辅队伍建设
视讯!云南民族大学舞龙队在云南省第二届龙狮争霸赛上喜获佳绩
今头条!云南民族大学首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召开
环球短讯!喜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子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中斩获佳绩
知名歌手演唱会观众齐喊“开空调”!负责人道歉|环球热资讯